自从老大出生,能够开着声音看电视、开着灯看纸质书的日子一去不复返,毕竟谁都不想冒着把孩子吵醒的风险开电视亮台灯。
随着孩子长大,不再需要哄睡,但随之而来的是半夜不停踢被子、甚至被孩子一巴掌打醒。
请神容易送神难,队友已经不止一次下出最后通牒:要让孩子分房睡!
我也想要给孩子一个仪式感,比如在搬到新家的时候,给孩子买了高低床,但结果是,孩子半夜偷偷跑回我的身旁。
后来孩子准备上一年级,觉得本来上一年级就是一个转折,不能让孩子一下子适应全部的新环境,于是准备循序渐进。
原来孩子必须有人陪在身边她才能安稳入睡,我先对她“晓之以理”:要学会自己睡觉,妈妈还有很多工作要做,妈妈就要把陪你讲故事的时间挪来工作,这样才能陪着你一起睡觉。
孩子逐渐习惯一个人入睡,但还不想一个人睡一个房间。
我又告诉她:你现在慢慢长大了,是小女生,不能和爸爸一起睡了。
于是我又过了一阵子“夹心饼干”的睡眠生活。
最后一次成功源于去年的六一儿童节。因为孩子大了,有了六一儿童节的概念,每天都在问还有多久到六一儿童节。
我在日历上画了个圈,并告诉她:六一儿童节那天,你就要一个人睡了,房间床铺都准备好了。
接着,我和她开始选属于她自己的床上用品,可兴奋了,终于不用再和爸爸妈妈睡一床土不拉几的被子了,可以有自己的“爱莎公主”床单。
心理学上提到“延迟满足”——我没有立刻满足她的幻想,而是故意装着一副不放心她一个人睡的样子。
“晚上不能偷偷爬起来玩。”
“书本要归类好。”
“被子不能扔到地上。”
…….
终于到了六一儿童节,万事俱备只欠东风,我知道成败在此一举。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——给孩子放电。
第二天醒过来,孩子为自己能够自己一个人睡,感到骄傲和自豪。
当然,之后的每天,都可以听到她说:你不要进我的房间,我房间自己会收拾,你收了东西我都找不到了,#我的房间,我说了算!